内容
本版教材的主体结构为基础篇、技能篇、治疗篇,设置6个模块。使其更加突出针灸特色,体现教材个性。因此突出了技能篇的内容,特别是针灸技术方面的内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使针灸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更为确切,针灸技术操作更为规范标准;腧穴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对十四经穴(362个经穴)及常用经外穴(35个经外穴)进行标准化定位,使腧穴定位更加标准和准确;常见病证的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常见病的定义、诊断及证候分类进行规范的准确描述。
作者简介:甄德江,男,56岁,教授。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中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学校中医和针灸学科带头人、康复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康复分会常委、全国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邢台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社区康复医学会邢台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邢台市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作者
针炙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近20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倡导、推广针灸学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工作,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针灸学现已成为一门世界通行医学。
在我国医学教育中,针灸学一直是各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许多西医院校亦将针灸学列为中医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40多年的《针灸学》教学实践,各中医院校在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结合现代针灸实践的成果所编写的《针灸学》教材历经6版,日臻完善。为了便于学习者对《针灸学》全面复习,掌握其重点、难点、疑点,以及自我检测和应考,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为基础,并补充新世纪规划教材《针灸学》的有关内容,按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分册,供全国各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学生、各类中医、中西医自学考试以及中医、中西医住院医生使用。
目录
第一章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厥阴心包经 三、手少阴心经 四、手阳明大肠经 五、手少阳三焦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阳明胃经 八、足少阳胆经 九、足太阳膀胱经 十、足太阴脾经 十一、足厥阴肝经 十二、足少阴肾经第二章 奇经八脉 一、任脉 二、督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 六、阳维脉 七、阴■脉 八、阳■脉第三章 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穴 二、胸腹部穴 三、背部穴 四、上肢部穴 五、下肢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