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矛盾,即反映了自唐建国以来所推行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均田制的破坏,在均田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租庸调法和府兵制的废弛;反映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日益腐化,对内横征暴敛,对外连年用兵,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反映了唐王朝与当时邻近民族和部族政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各地军阀的长期混战;反映了广大人民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处境。总之,它反映了唐王朝在那三四十年间由盛到衰的历史转变。所以,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
为了体现出杜甫诗歌和他那个时代的关系,同时也为了真正体现出他诗歌的社会生活史的价值,我们按年代编注了这部选集。编年的根据是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的《杜甫年谱》。
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录
导言望岳题张氏隐居二首(选一)房兵曹胡马画鹰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春日忆李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饮中八仙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前出塞九首(选二)后出塞五首(选二)贫交行丽人行醉时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雪月夜春望哀江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述怀羌村三首春宿左省曲江二首九日蓝田崔氏庄赠卫八处士洗兵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梦李白二首佳人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选二)卜居蜀相狂夫江村南邻绝句漫兴九首(选三)客至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不见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入朝别房太尉墓登楼绝句二首绝句四首(选一)宿府丹青引禹庙旅夜书怀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夔州歌十绝句(选三)诸将五首(选一)秋兴八首(选二)咏怀古迹五首(选一)登高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