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作者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目录
导 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未能实现以及新的选择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什么没有实现
从经济上看改变人的必要性
除了灾难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重占有和重存在两者的区别
第一章 概论
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为例
语言上的变化
占有和消费
第二章 重占有和重存在——日常生活的体验
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权威
知识
信仰
爱
第三章 《旧约》《新约》与埃克哈特著作中关于占有和存在的论述
《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方式之间本质差异的分析
第四章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基础
占有观念的实质
利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其他因素
重占有生存方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功能性占有
第五章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积极主动地存在
主动和被动
作为真实的存在
奉献、分享和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 进一步探讨占有和存在
安全感—不安全感
团结—阻抗
快乐—享乐
罪恶—宽恕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当下—过去和未来
第三部分
新人和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和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和对“宗教”的需求
西方世界符合基督教精神吗?
工业时代的宗教
“市场性格”和“控制论崇拜”
人道主义的反抗
第八章 人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和“新人”的主要特征
“新人”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存在合理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