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基本介绍,既有对文学史的广度认识,又有文化认同的深度理解。全书以中国古代文学文体演进阶段为单元,各章节大小标题均有鲜明的文学特征,如“唐诗江山”“宋词庭院”“浪漫传奇”;章前设有“从……说起”“学习提要”“相关信息”栏目,从历史、书法、音乐、建筑等内容进行导入,形成多维的人文观照;章内设有“延伸思考”“以……结束”栏目。以上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文学”限阈。本书行文灵动感性,充满诗意情怀,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可读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学习中国古代文
作者
本教材根据艺术类院校古代文学课的特殊要求编写。内容包括:课内学习篇目、课外阅读篇目、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三部分。其中,课内篇目47篇,课外篇目127篇。所选篇目多为在艺术构思、艺术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历代优秀作品。希望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探索领会艺术的共性和东西方文学艺术的不同个性,使艺术鉴赏力及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
为方便教学,本教材特在“课内学习篇目”部分设置了“学习提示”、“鉴赏要点”、“注释”和“思考题”。“学习提示”有意识地将三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十八个专题,从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的角度对每个专题的重点学习内容给予提示。而“鉴赏要点”则是针对每个篇目进行分析。“思考题”是针对每一专题中的重要文学现象和篇目中的重点领会内容而设计。“阅读篇目”部分也有详尽的注释,既方便作为课内教材使用,也有利于课后拓展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概略”部分则简明地叙述了各文学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线索和总体特征,让学生能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目录
上
先秦文学
总论
第一章《诗经》
第一节 风诗
第二节 雅诗
第三节 颂诗
第二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 《战国策》
第五节 《逸周书》与《穆天子传》
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第二节 中期诸子散文
第三节 晚期诸子散文
第四章楚辞
第一节 屈原作品
第二节 其他楚作家作品
第三节 宋玉赋
两汉文学
总论
第一章秦汉诗
第一节 楚歌
第二节 乐府诗
第三节 文人诗
第二章汉赋
第一节骚体赋
第二节散体大赋
第三节 东汉抒情小赋
第三章秦汉文
第一节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三节东汉散文
第四章史传文
第一节 《史记》
第二节《汉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
第一节建安诗坛
第二节 正始诗坛
第三节 两晋诗坛
第四节 刘宋诗坛
第五节 新体诗与齐梁陈诗坛
第二章 南北朝乐府
第一节 南朝乐府
第二节 北朝乐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
第一节 散文
第二节骈文
第三节辞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隋唐五代文学
总论
第一章 隋唐诗
第一节 隋诗与初唐诗
第二节 盛唐诗
第三节 李白
第四节 杜甫
第五节 中唐诗
第六节 晚唐诗
第二章 唐文
第一节 唐骈文
第二节 唐散文
第三节 唐小说
第三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 中晚唐词
第二节 花间词
第三节 南唐词
下
宋代文学
总论
第一章宋诗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诗派
第二节 北宋初期诗坛
第三节 苏轼与元祜诗坛
第四节 江西诗派与南渡诗人
第五节 中兴诗人与乾淳诗坛
第六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第七节 遗民诗人
第二章宋文
第一节 北宋初期古文
第二节 北宋中期古文
第三节 苏氏古文
第四节 北宋文赋和四六文
第五节 南渡古文与骈文
第六节 南宋中期古文与骈文
第七节 南宋末年古文
第三章 宋词
第一节 北宋中期雅词
第二节 北宋中期俗词
第三节 苏轼词
第四节 北宋后期词人
第五节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人
第六节 辛弃疾与豪放词人
第七节 姜夔与姜派词人
第八节 宋季四家
金元文学
总论
第一章 金元诗词文
第一节 金代诗词
第二节 元代前期诗词
第三节 元诗四大家及中期诗词
第四节 铁崖体
第二章金元散曲
第一节 元前期散曲
第二节 元后期散曲
第三章金元戏曲
第一节 关汉卿
第二节 元前期其他作家杂剧
第三节 元后期杂剧
第四节 元南戏
明代文学
总论
第一章明诗
第一节 明初诗
第二节 江南文人诗
第三节 前后七子诗
第四节 公安、竟陵诗及性灵诗人
第二章明文
第一节 明前期文
第二节 前后七子、唐宋派及明中后期文
第三节 公安派文及小品文
第三章明小说
第一节 长篇章回小说
第二节 文言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
第三节 白话短篇小说
第四章明戏曲
第一节 明杂剧
第二节 明传奇
第三节 明散曲
清代文学
总论
第一章 清诗
第一节 清前期诗
第二节 清中期诗
第三节 清后期诗
第二章 清文
第一节 清前期文
第二节 清中期文
第三节 清后期文
第三章 清词
第一节 清前期词
第二节 清后期词
第四章 小说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