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2021年这个春节,对于孙海洋一家来说,才算是真正的新年。2007年至2021年,14年又57天的寻找,30多个城市的奔波,5172个日夜的守望,孙海洋终于找到了儿子并带他回家,一家人整整齐齐,圆圆满满,这是真正的小团圆。 孙海洋的半辈子都在奔跑:15岁开始,他陆续在武汉、三峡、永顺和深圳为了生计东奔西跑;33岁,儿子失踪后,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继续奔跑;47岁,他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 在“结局”之外,希望此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关注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在司法变革之上所不断做出的努力。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坚持对希望的追寻。
作者
孙悦
本书的执笔人,1998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学时梦想成为作家,开始尝试写作。2007年弟弟孙卓被拐后,父亲的寻子经历从此填满了她的成长过程。她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2021年一家团聚后,她也成了一名讲述者。
孙海洋
本书口述人,电影《亲爱的》人物原型之一。2007年10月儿子孙卓被拐,2021年一家人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团聚。寻子14年多,他奔走于全国各地,至今仍在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目录
前言 薩依德(Edward W. Said)
第一章 橋
如今我的定位模稜兩可、含糊不清,一切都模稜兩可、含糊不清。
戴著圓頂小帽的士兵也不含糊,至少他的槍可是光可鑑人。他的槍也是我個人的歷史,我離散的歷史。他的槍從我們手上奪走了詩的領土,留給我們領土的詩。他的手中握著領土,我們的手上握著海市蜃樓。
第二章 拉姆安拉
還要經過多少個三十年,那些一直回不來的人才能返鄉?我,以及其他返鄉的個體又象徵了什麼意義?這是他們的返鄉,數百萬人民的返鄉,真正的返鄉。我們的亡者還在他國的墓園裡,我們的生者還在外國邊境攀附著。橋上,詭譎的邊界和其他五大洲的邊界都不一樣,你滿懷站在別人邊界上的回憶。
第三章 戴爾格薩那
以色列的占領製造了一個沒有地方可以回憶顏色、味道和聲音的世代,那個地方應該是原原本本隸屬於他們,之後在分崩離析的流亡中,還可以供他們回到那地方的回憶裡。沒有上面擺著軟布娃娃和白枕頭的童年床褥可供回憶:只要大人不在家,白枕頭馬上變成枕頭大戰的武器,讓他們開心的尖叫。大概就是這樣。以色列的占領製造了我們這樣的世代,只能去讚賞那陌生的摯愛:遙遠、困頓,被戒護、圍牆、核子導彈和驚恐所緊緊包圍。
第四章 村落廣場
當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我開始懂得,當生命按了某個鈕,讓事情照你期望的那樣運轉的時候,你無法在驀然間感到欣喜;當你終於等到了多年來癡癡等待的喜悅時刻,你也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肩負著過去的歲月,這些時光無聲無息、慢條斯理地改變了你。
第五章 活在時光裡
我一直沒有辦法蒐集屬於自己的藏書。我必須在房子和附有家具的公寓間移動,習慣浮光掠影。我已經被訓練得對不屬於自己的咖啡壺無動於衷。我的咖啡杯不是屬於房東,就是前一個房客留下來的。就算打破一個杯子的意義也不太一樣。房屋仲介幫我挑選床單、窗簾還有廚具的顏色。我沒做選擇,而是機遇做出選擇。有好幾次我必須放棄在不同陽台上輾轉栽種的天竺葵。
第六章 父執輩
我們所愛的女人的生活細節,以及她們命運的起伏擺盪,全都從電話鈴響開始。帶來喜悅的鈴聲,帶來哀傷的鈴聲,帶來思念的鈴聲。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爭執、斥責、責難與道歉都由電話鈴響帶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深愛某種聲音,我們也從來沒有如此恐懼某種聲音──我的意思是,同時擁有兩種錯綜的情緒。
第七章 生不逢時
也許被占領的城市最慘的地方在於,那些城市的孩子沒有辦法取笑這些城市。誰有辦法取笑耶路撒冷!如今,送到我們在那個城市的信件永遠拿不到手上。他們奪走了我們房子的地址,還有我們抽屜裡的灰塵。他們奪走了這個城市的人群、門戶和小巷,他們甚至奪走了那個座落於包柏?胡塔巷內,曾經挑動我們青春期想像、妓女胖得像印度雕像似的秘密紅燈戶。
第八章 團圓
我們家的門戶洞開,我們走了進去,望向那間會客室,房內有些女人身著黑衣,我母親在意識朦朧的狀態下坐著,身著淡藍色的衣裳。羅德娃、湯銘和我ㄧ走進室內,整間房子就爆出哀泣的哭聲。我不曉得如何能夠在那個時候把持住而不崩潰,但是正因為我在當時能夠把持得住,之後也就能夠一直堅強到底。我對於母親的不安與為了保護她生命的想法也讓我只好忍著淚水。
第九章 每天的最後審判
我跨越了那道禁止通過的橋,驀然間彎身撿拾自己碎裂四處的碎片,好像在天寒地凍裡把外套外擺收攏起來的人,或者像一個從遠方回來的學子,忙著撿拾被田野吹來的風打散的報告。在枕上,我收集了白晝與黑夜裡的歡笑、怒火、淚水、愚蠢以及一輩子都看不完,只能投以靜默與敬意的大理石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