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

中华典故

书名: 中华典故作者: 梦华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日期: 2008-03价格: 5.96页数: 201isbn: 9787801067579评分: 79.1 (微信)

正版购买


内容

典故有很多种,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宗教故事或人物、寓言逸闻、成语故事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等。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处事为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个个简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楚汉争霸时的一段历史;“吕蒙正赶斋”让我们品味到了世态的炎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让我们知道了李后主被杀的真正原因;“苛政猛于虎”揭露了反动统治者暴政的可怕;“牛角挂书”堪称历代读书人的榜样……梦华主编的《中华典故》精选了近600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形貌、经济、世态、闲趣、言语、勤政、国家、司法、品行、学问、谋略、景物、时令、人伦、哲理、功业、技艺、军事、境遇、罪戾、交往、失策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

作者

《中华典故(全四册)》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1.典制和掌故;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以编者个人的理解,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逸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在民众中约定俗成。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在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故也是数不胜数。《中华典故(全四册)》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读者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安步当车按图索曩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百步穿杨班门弄斧半部论语暴虎冯河背水—战别开生面伯牙绝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识时务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学无术才高八斗沧海桑田仓颉造字草木皆兵车水马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地无银三百两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东床坦腹东道主东山再起东施效颦对症下药阿堵物儿皇帝二百五二桃杀三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分香卖履焚书坑儒分道扬镳烽火戏诸侯冯唐已老冯谖弹铗扶不起的阿斗高阳酒徒功人功狗恭敬不如从命狗咬吕洞宾狗尾续貂贾人渡河顾左右而言他瓜田李下管鲍之交邯郸学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好好先生鸿门宴鸿雁传书后来居上后生可畏画龙点晴鸡鸣狗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惊弓之鸟精卫填海九牛一毛举案齐眉绝缨尽欢口蜜腹剑胯下之辱滥竽充数老生常谈礼贤下士力透纸背临时抱佛脚六月飞雪洛阳纸贵马革裹尸马首是瞻买椟还珠毛遂自荐门庭若市孟母三迁名落孙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莫须有沐猴而冠南柯一梦牛郎织女弄巧成拙破釜沉舟破镜重圆奇货可居杞人忧天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倾城倾国青睐请君入瓮请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三顾茅庐三人成虎三令五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桃李满天下投笔从戎图穷匕首见推敲退避三舍完璧归赵亡羊补牢望梅止渴闻鸡起舞文字狱吴下阿蒙五十步笑百步小时了了叶公好龙一箭双雕一鸣惊人一诺千金一丝不苟一叶障日,不见泰山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因势利导有恃无恐欲盖弥彰约法三章凿壁偷光重于泰山逐客令座右铭

上一本
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