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心理学

浪漫爱情心理学

书名: 浪漫爱情心理学作者: [美]纳撒尼尔·布兰登译者: 林本椿/林尧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4-06价格: 19.44页数: 272isbn: 9787552043297评分: 8 (豆瓣)评分: 82.4 (微信)

正版购买


内容

在一个反浪漫的时代里,来谈谈爱情。

《爱的艺术》之后,又一部关于爱的心理学的永恒经典

本书回顾了人类历史中爱情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从男权社会走向女性主义,爱情作为一种人权,甚至是女权,要求个体的感受、经历与价值被尊重,是对代表我们最深或最高价值的东西作出的反应。

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咨询师,有25年心理咨询、婚恋咨询的经验,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破解现代人关于爱情的种种迷思,爱情为什么对现代人这么重要,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提出,爱情是两个成熟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在爱情里去建立自我、创造自尊,这样反而会令爱情失败,我们首先必须圆满完成与自己的恋情,爱自己,我们才能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才能接受爱情。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爱情的教科书。这本书中提出的“心理可见性原则”被众多心理咨询平台(KnowYourself、简单心理、壹心理)、心理咨询师(张德芬、黄启团)、恋综(心动的信号)、杨丞琳、各平台心理学、两性关系、情感博主频繁引用。众多读者评价本书是关于浪漫爱情最有见地的书,不亚于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们这个版本也得到了淡豹、梁永安,KY推荐。

作者背书:

作者纳撒尼尔•布兰登是美国心理咨询师,有25年心理咨询、婚恋咨询的经验。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册。这本书融合了他的心理学背景、哲学背景、25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个人的生活体会。他是自尊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不健康的亲密关系都是因为自尊水平不高,在书中也强调了自尊和爱情的关系。

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无知和盲目会扼杀爱情,如果我们想借鉴一些前人的经验,少尝些爱情的苦,就可以读读这本书。

作者

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1930—201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执业心理治疗师、自尊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著有20本关于自尊心理学、浪漫爱情以及客观主义哲学家安•兰德的生活及思想的著作。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册,包括长期畅销的《自尊的六大支柱》《如何提高你的自尊》《清醒生活的艺术》,以及回忆录《审判日:我与安•兰德共度的岁月》。

目录

推荐序反浪漫时代的激进行动i

再版自序爱是对存在的深刻回应v

自序爱是寻常人生的伟大冒险xi

第一章浪漫爱情的演变

开场白:爱情与反抗003

历史的关联:反复出现的主题005

部族心态:个人微不足道005

希腊观点:精神恋爱009

罗马观点:玩世不恭的爱情观011

基督教的训示:无性的爱014

典雅爱情:浪漫爱情的原始预示019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爱情的世俗化022

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男女关系的新视野028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032

19世纪:“温顺的”浪漫爱情 037

美国理想:个人主义和浪漫爱情 042

浪漫爱情的批评家 044

对浪漫爱情的不实之词 048

论人类潜能运动 052

需要对浪漫爱情有新的理解 057

第二章浪漫爱情的根源

开场白:首先,自我——然后,可能性061

关于爱情的定义066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一个特例 068

爱的需求和渴望070

浪漫爱情的核心:穆特尼克原理 073

可见性和自我发现 084

真可见性还是假可见性? 086

可见性和理解 088

对确认的渴望 090

人类生活中的性 092

性和自我赞美 094

性和自我觉察 095

在男人和女人之间096

浪漫爱情的回应101

第三章浪漫爱情的选择

开场白:认识震撼105

生活感觉106

差异互补113

不成熟的爱情119

奇特的变数:节律和能量127

爱情,作为私人空间129

第四章浪漫爱情的挑战

开场白:前面的挑战133

自尊135

被爱的合适程度139

幸福的合适程度142

自主148

现实浪漫主义151

相互自我披露:共享生活的意义 154

情感沟通 159

使可见性具体化 168

可见性和兴奋 170

插曲:亲密关系实验 175

滋养的艺术 181

爱情和自私 185

性作为爱的表达 187

倾慕 191

爱的勇气 193

结婚、离婚和终身承诺的问题 200

插曲:过程对结构 205

性专一 208

嫉妒 216

孩子和浪漫爱情 221

保持抽象视角 225

小结:当说“我爱你”时,我们是什么意思? 226

对永恒的渴望和变化的必然 228

尾声:关于爱情的最后赠言 235

致谢 239

参考文献 241

上一本
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