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传世佳作之一,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斯密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论述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应该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定的行为准则的社会。
作者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目录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适宜 第一节 同情 第二节 相濡以沫的快感 第三节 通过自我感情与别人一致与否,来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第四节 续前章 第五节 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各种合适的激情 引言 第一节 来自于肉体的激情 第二节 来自于思维定式的激情 第三节 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节 友好的激情 第五节 自私的激情 第三章 顺境逆境对于人们行为恰当性判断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造成的同情心的差异 第一节 虽然同情悲伤的感觉比同情快乐要来的强烈,但它仍然远不及当事人自身的感受 第二节 野心起源于社会等级的区分 第三节 嫌贫爱富所引起的道德情操败坏第二篇 论优点和缺点;或奖惩的对象 第一章 论对于优缺点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任何值得感激的行为都应受到奖赏,任何遭致怨恨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 第二节 论合宜的感激或愤恨的对象 第三节 对前几章内容的简要回顾 第四节 对优点和缺点判断力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节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与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节 论这种天赋的作用 第三章 论在行为的优点或缺点的判断上,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论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命运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第三篇 我们评判自身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与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认同与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人们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的品质的喜爱;与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品质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知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和一般准则的起源与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法则: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如何诠释责任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动机第四篇 论效用性对赞同感的意义 第一章 效用性的意义以及影响 第二章 效用性表现赋予人品质与行为的美,以及这种美在何等程度上被看做原始的赞同原则第五篇 论习惯与风气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与风气对我们关于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六篇 论关于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品质对其本人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他人幸福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论天性让我们依据何种次序关注他人 第二节 论天性让社会团体成为我们行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节 论普遍的仁爱 第三章 论自我克制第七篇 关于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章 道德情感理论中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 关于美德本质的解说 引言 第一节 论将美德置于适宜性之中的道德学说体系 第二节 论将美德置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论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的体系 第四节 论将美德等同于放荡不羁的哲学体系 第三章 对赞同原则的三种不同解释 引言 第一节 从自爱推断出赞同原则的那些体系 第二节 把理性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把情感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