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作者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目录
引言
松动的“起点”
章
“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
一
“反套”在《新青年》上
二
“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三
研究系与北大派:“争个你偏我正”
四
学衡派的张冠李戴
第二章
新文化的运动机制与权势落差
一
纵的持久与横的扩张
二
文化运动与地方新政
三
新文化的金字塔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一
从“半侬”到“半农”
二
“耻辱的门”
三
陆沉中的自我救赎
四
“瓦釜”之声
五
“战士”与“文娼”
第四章
交换广告中的新文化联盟
一
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二
“五四”前后的杂志联盟
三
阅读共同体
四
民初杂志界
第五章
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一
后之因还是个别之因
二
科学救国抑或文学救国
三
视同“阑尾”的《去国集》
第六章
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
一
新诗的自我窄化
二
受质疑的送别诗
三
“社会化”的修养
四
诗可以群
五
海外组党的挫败
第七章
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
一
《何典》的再出土
二
疑古“废话”
三
从字体到文体
四
“射他耳家”
第八章
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
一
系于声气抑或文义
二
亚东版《水浒》与金圣叹批点
三
眼的文学革命
第九章
心理实验与汉字命运
一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
二
横读与直读之争
三
仪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四
汉字的“格式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