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作者
汉末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始有《素问》、《九卷》之称。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言:“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西晋王叔和撰《脉经》,云出《素问)、《九卷》。《隋书·经籍志)乃以《黄帝素问》九卷、《黄帝针经)九卷代(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于魏晋时即亡一卷。全元起首先为之诠注,史载其“悉祖《内经》,以医鸣隋”。唐代王冰自号启玄子,因感《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乃“精勤博访,历十二年”而重予注释,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撰成。并以“旧藏之卷”,补之,即“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而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惟“刺法”、“本病”仅存篇目。诚如宋代林亿、高保衡所言:“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