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当当

书籍简介

内容

古代汉语的教材已经不少了,但大都是面向文史专业的同学,偏重文献和训诂,过于系统和专业,不适合哲学专业的同学及其他初学者使用。哲学专业的同学需要接受古代汉语方面的训练,但既不能设置像文史专业那样多个学期的课程,也不需要接受那么全面和细致的古汉语内容。虽然也有相对精简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那种系统性的精简。编写古代汉语(限哲学专业)的教材,是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具体针对哲学专业的同学编写。首先考虑课程量的大小,同时充分结合哲学专业的特点,从文选编排上突出哲学性,再将古汉语的语法和文化常识整合到文选当中,这样既能减少课程量,同时又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最必要的古汉语知识。

作者

曾海军,男,197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哲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2007年7月至今任职于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及中国哲学硕士点负责人。出版专著《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诸子的生活世界》《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等,主编“切磋”系列论文集。 李秋莎,女,1987年出生,四川广元人。哲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2011年9月至今任职于贵州大学。现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讲师。

目录

目录
主�序
绪论
第一章 文字
第一节 汉字结构与“六书,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假借
六、转注
第二节 汉字教学与偏傍
一、认识汉字偏傍的重要性
二、抓形体的分辨
(一)会意字的结构分析
(二)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三、抓声旁的分辨
(一)声傍与标音
(二)声傍类推的局限性
四、 注意偏傍的�法和位置
(一)相同偏傍的三种情形
(二)不同偏傍的两种情形
五、形体相近(相似)偏傍的辨析
第三节 古今字
第四节 �体字繁简字
一、�体字
(一)�符相�
(二)声符相�
(三)偏傍�位
(四)造字�法
二、繁简字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
(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开�
文选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第二章 音�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音�
二、音�学术语
(一)与声母有�的术语
(二)与�母有�的术语
第二节 中古音�
一、《广�》的由来和体例
二、《广�》四声
三、《广�》�部
四、《广�》声类
第三节 上古音�
一、上古声母
(一)古无轻唇音
(二)古无舌上音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
(四)喻三归匣
二、上古�部
三、上古声调
第四节 反切和古音通假
一、反切
(一)反切的规则及局限
(二)反切双读
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
(二)古音通假
第五节 平仄和押�
一、平仄
(一)律诗平仄的组合规则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三)�于“一、三、五”不论
二、押�
(一)律诗的押�
(二)古体诗的押�
文选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柳桥晚眺(陆游)
赠孟浩然(李白)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凤�梧[�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第三章 词棠
第一节 古代词棠的构成
一、单音词
(一)古代单音词占绝大多数
(二)古代单音词的特点
二、�音词
(一)单纯�音词
(二)合成�音词
三、连用的单音词与合成�音词的区分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一)引申�与本�的关�
(二)引申�产生的方式
(三)引申�产生的途径
第三节 古今词义演变
一、古今词义的�同
(一)古今词�基本相同
(二)古今词义双化�著
(三)古今词�有��又有区别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
(一)词�的扩大
(二)词�的缩小
(三)词�的转移
三、古今词义�同辨析例
第四节 古代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型
二、同义词的作用与辨析
文选
鸿门宴(《史记》)
李广酣战(《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史记》)
第四章 词类
第一节 实词
一、名词
(一)名词用为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三)名词作谓语
二、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三)动词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
四、数词和量词
(一)数量表示法
(二)名量和动量
(三)数词用为动词
五、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五)代词用为动词
第二节 虚词
一、副词
(一)程度副词
(二)时间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语气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表敬副词
二、介词
三、连词
四、助词
(一)结�助词
(二)音节助词
五、语气词
文选
宋及楚平(《左传》)
郑子产从政(《左传》)
第五章 句式
第一节 变式句
一、谓语前置式
二、宾语前置式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三)借助“之”、“是”的前置宾语
三、定语后置式
(一)“者”字结�作定语常后置
(二)借助“之”的定语后置
第二节 判断句
一、古代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
二、“是”和“为”
三、特殊判断句
(一)比喻性的判断句
(二)历缩性的判断句
(三)因果性的判断句
第三节 被动句
一、意念型的被动句
二、结�型的被动句
(一)动词后面用“于(于、乎)”
(二)动词前面用“见”
(三)动词前面用“为”
(四)动词前面用“被”
第四节 省略句
一、句成份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二)宾语的省略
(三)谓语的省略
二、介词的省略
三、特殊的省略
第五节 固定式
第六节 �句和紧缩�句
一、�句
(一)联合�句
(二)偏正�句
(三)多层�句
二、紧缩�句
文选
冯�客孟尝君(《战国策》)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譬喻
一、明喻
二、隐喻
三、借喻
四、博喻
第二节 代称、割裂、变文
一、代称
二、割裂
三、变文
第三节 夸饰、委婉、引用
一、夸饰
二、委婉
三、引用
第四节 互文、并提、倒置
一、互文
二、并提
三、倒置
文选
齐桓公伐楚(《左传》)
子鱼论战(《左传》)
毛颖传(韩愈)
丰乐亭记(欧阳修)
第七章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文言文的标点
一、句读与标点
二、断句错误的原因
三、正确标点古书的方法
第二节文言文的翻译
一、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二、关于意译
三、关于衍译与漏译
四、力求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
短篇文选(151则)
第八章 古代文化常议
第一节 古代的�法
一、三正
二、干支、朔、望、晦
三、四季
第二节 古代的地名
一、古代行政区域和地名概况
二、古今同名�地与�名同地
第三节 古人的姓名字号
一、姓与氏
二、名与字
三、别号、爵裹称和谥号
四、避讳
第四节 古代的职官
一、中央官制
二、地方官制
第五节 古代的学校和科举制
一、古代的学校
二、察举和科举
第九章 工具尽及其使用
第一节 按意义分类编制的工具书
一、《尔雅》
二、《方言》
三、《释名》
四、《广雅》
五《诗词曲语辞�释》
第二节 按形体分类编制的工具书
一、《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
二、《康熙字典》
三、《中华大字典》
四、《辞源》
五、《辞海》
六、《联绵字典》
七、《汉语大词典》
八、《汉语大字典》
九、《古汉语通用字字典》
第三节 按声�分类编制的工具书
一、《广�》
二、《集�》
三、《佩文�府》
四、《助字辨略》
五、《经籍纂诂》
六、《经传释词》
七、《词诠》
八、《辞通》
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四节 索引
一、索引的性质和种类
二、常用索引举例
附录
汉字繁简对照表
诗�常用字表
修订后记
文选篇名前标△号者,为请授篇。
本教材使用法请参阅《修订后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