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有着天马行空,甚至是幽默顽皮的猜想。与普遍观点相反,他认为现代生产的奇迹并非始于叮当作响的蒸汽机或其他如瓦特一样的偶像级人物的发明。他坚称,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有工具和机器,还有反映人的各种动机的活动,包括宗教信仰、科学、工程学以及无数日常活动中对美的追求和文化准备。
《技术与文明》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的开创性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它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极具前瞻性的新颖理论:人将外部世界内化,将内心世界外化——我们在物质活动中最伟大的成功,经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与最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术不仅是为我们的文明重新定向的第一步,还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一种手段。
芒福德在审视早期现代社会的困境时表现出惊人的乐观态度。他指出导致经济、社会和环境崩坏的问题本质,包括社会组织的军事化,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系统的粗暴破坏,以及把愚蠢的消费主义鼓吹为生活的终极满足。他相信,古技术时期的不公最终完全有可能被一个人性化的新技术时代所取代。但在目击了冷战、核军备竞赛、公共舆论的神秘化等等之后,他原有的信心不复存在,代之以日益强烈的怀疑。也许正是为此,我们才应该重温芒福德从前的思想。那时,光芒尚未被阴影遮蔽,最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让我们和年轻的刘易斯·芒福德一起发问:我们希望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作者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1895-1990年),是《日晷》杂志的副总编辑,社会学评论(伦敦)的代理主编以及美国文学年报的几位主编之一。他于1935年至1937年担任纽约市高等教育董事会董事,1938年至1944年担任美国教育理事会理事。芒福德先生还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本书目的
第一章 文化的准备
1.机器、实用设施和“机器体系”
2.寺院和时钟
3.空间,距离,运动
4.资本主义的影响
5.从寓言到事实
6.万物均有灵魂的思想所引起的问题
7.通向魔法的道路
8.社会的军团化
9.机械的宇宙观
10.发明的责任
11.实际的期望
第二章 推动机械化的各种力量
1.早期和中世纪的技术发展概况
2.冶金学
3.采矿业和资本主义
4.原始的工程师
5.从追逐猎物到追逐敌人
6.战争和发明
7.军备的大规模生产
8.军事训练和退化堕落
9.战神(火星)和爱神(金星)
10.消费的拉动和生产的推进
第三章 始生代技术时期
1.技术的融合
2.技术体系
3.新的动力源
4.原木、板材和桅杆
5.透过玻璃看到的明亮世界
6.玻璃和自我认识
7.根本性发明
8.始生代技术的弱点和长处
第四章 古生代技术时期
1.英国的后来居上
2.新的野蛮主义
3.煤炭资本主义
4.蒸汽机
5.铁与血
6.对环境的破坏
7.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8.生活的窒息
9.有关进步的教条
10.生存竞争
11.阶级和国家
12.混沌的帝国
13.力和时间
14.感官上的补偿
15.机器的胜利
16.作为过渡阶段的古生代技术时期
第五章 新生代技术时期
1.新生代技术时期的开始
2.科学的重要性
3.新能源
4.手工操作被机器取代
5.新生代技术时期的材料
6.动力和可移动性
7.通信的两难境地
8.全新的永久性记录
9.光和生命
10.生物学的影响
11.从破坏到保护
12.人口规划
13.目前的假晶
第六章 代偿作用和逆转
1.社会反应的综述
2.机械陈规
3.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过剩的动力
4.合作和奴役
5.对于机器的直接攻击
6.浪漫主义和功利主义
7.对过去的崇拜
8.回归大自然
9.亲近自然和崇尚机器的两个极端
10.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
11.崇拜死亡
12.小型减震器
13.抵抗和调整
第七章 机器体系的同化
1.新的文化价值观
2.中性的秩序
3.对机器体系的审美体验
4.摄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象征
5.功能主义的发展
6.环境的简化
7.客观的个性
第八章 发展方向
1.“机器体系”的消亡
2.有机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成熟
3.社会能源学的要素
4.增加能量的转化!
5.使生产过程更加经济!
6.使消费正常化!
7.基本的共产主义
8.让创造社会化!
9.自动机器和业余爱好者的工作
10.政治控制
11.机器体系影响力的降低
12.走向动态平衡
13.总结和展望
发明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书中涉及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