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书选取1948这个典型年度作为切入点,从历史细节和个体生命感受入手,通过勾陈梳理大量时人日记、著作、报刊资料、后人回忆等,细腻还原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及胡适、冯至、朱自清、沈从文、萧军、胡风、丁玲、赵树理等个体的处境和心理。
作者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目录
楔子
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
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
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
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一)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
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
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
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
不算尾声
年表(1946~1953)
参考文献
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代后记
再版后记